2023年09月23日 09:57 來源: 彩練新聞
每年一到秋季入學后,延邊大學各支志愿服務團體就會不斷融入新鮮血液。說起延邊大學的志愿服務,不僅在校內深受同學們積極參與,在延邊地區也是交口稱贊,各個團隊已經漸漸融入了當地的旅游、教育、鄉村振興、基層社會治理等諸多方面,延大志愿服務“金達萊”常開常艷。
用己所學,讓鄉村群眾有“醫”靠
今年暑期,延邊大學醫學院組織的“三下鄉”實踐活動,就將惠及民生的醫療志愿服務送到了最基層。據延邊大學醫學院黨委副書記張默函介紹,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階段,實踐隊隊員作為醫學生,更應該到基層去感受老百姓最真實的生活狀況,去了解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用己所學,助力鄉村?!叭锣l”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助力鄉村衛生健康發展。
林海珠是臨床醫學大四的學生,從大一入學開始便每年都參加實踐活動,志愿服務的腳步邁向過很多地方。今年暑期,她跟隨實踐隊來到汪清羅子溝鎮古城村,為村里的老人講解“三高”的防治、三伏天的健康注意事項等。在一次次志愿服務活動中,林海珠和同學們也總結出了一些小經驗,“到了農村,應該用更通俗的語言為大家講解,比如跟當地小學生講齲齒的防治,他們就都聽不懂,說‘蟲牙’就懂了?!比炖?,實踐隊的12名醫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為當地百姓義診,做醫療宣講,“很感動的是,一些老年人走路不太方便,但排隊的時候一直問我們累不累?!币驗猷l村醫療條件有限,老人的健康意識不足,導致諸如糖尿病的飲食管理等問題很容易忽視,將小病拖成了大病。實踐隊的到來,督促很多老人把自己的身體更加“當回事兒”了。
延大醫學院的青年志愿者們通過一系列溫暖人心的社會實踐活動,扎根這片土壤,用己所學,助力鄉村振興。延吉市的社區里有他們不停歇的青春腳步,線上有他們云支教的聲音,鄉間小路上有他們“青春心向黨,醫路到鄉村”的奔忙身影……2020級中醫學的金麟在志愿服務多個崗位上,忙碌了整個夏天,她說,“通過志愿服務,我更加明確了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因為熱愛,所以始終,被需要也是一種幸福,這種感覺是我做志愿服務后才真正理解?!?/p>
丹青筑夢繪出最美村色
張靖宏是延邊大學美術學院繪畫專業大三的學生,暑假里他和丹青筑夢志愿服務團的同學一起到了龍井市子洞村、船口村和光昭村,用一支支青春畫筆為鄉村描繪出了最美圖案。
丹青筑夢志愿服務團成立于2009年08月,從屬于延邊大學大學生民漢雙語服務團,以自身藝術優勢專注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以鄉村振興、民族團結、紅色文化等為主題的墻體文化繪制志愿服務活動。
在船口村做墻繪時,正趕上最熱的天氣,張靖宏和同學們住在村里一個廢舊的民宿里,因為沒有水電,他們就去鎮里買菜,再到村部打水、借鍋做飯。志愿服務團的10人用10天的時間,克服重重困難,畫了240平方米墻繪,扮靚了這座小村莊。張靖宏是山東濟寧人,聽不懂朝鮮語,但所到的村莊里,熱情的村民路過時,也有積極與他們一同探討繪畫內容的?!笆钇诤軣?,挺艱苦?!睆埦负暾f,為了避開白天最曬的時候,他們早上三點趁著天沒亮時就起床,畫到七八點回去休息,晚上五六點鐘再繼續畫,用手機插著充電寶打開手電筒照亮,一直畫到半夜12點。
令同學們感到開心的是,村里的墻壁通過他們畫筆的“裝扮”,變得更加亮麗,為當地的文化宣傳、旅游發展都起到了促進作用。
據了解,丹青筑夢志愿服務團的學生所學有所用,充分發掘延邊朝鮮族地區鄉村民俗文化特色。服務團自成立以來,美術學院全院學生全部注冊為志愿者,其中每年參與服務一百余人次,服務墻繪面積六千余平。近五年來,服務次數達七十余次,定期開展大小不一的各項志愿服務活動,為延邊地區鄉村振興添上了絢麗一筆。
“以夢想的名義”點亮鄉村孩子的藝術夢
如果不是深入到鄉村,與那里的孩子面對面,延邊大學“以夢想的名義”美育支教服務團的同學們并不會如此深切地感受到鄉村孩子對藝術的渴望。
暑假的藝術支教活動,至今讓延邊大學藝術學院研二的田逸涵難忘。帶隊老師秦德京帶著支教隊的10名同學一起來到和龍抗日英烈紅軍小學,團隊成員涵蓋了聲樂、器樂、舞蹈、口才四個藝術方向,經過多次集體會議和備課,確定了本次支教教學內容,并在其中引入思想引領、科技創新、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內容。
田逸涵這次并沒有擔任藝術課程的老師,而是作為一名宣講老師的身份出現在孩子面前,“從剛開始的陌生膽怯,到后來的悉心聆聽、大膽發言,從孩子們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們對知識的渴望?!碧镆莺谄咛斓闹Ы虝r間里為孩子們分多場講解了井岡山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讓孩子不僅能在這段時間里有藝術才能的增長,也能有思想上的進步。
張馨予在此次美育支教活動中負責舞蹈教學,教的是一年級的小朋友,雖然有的孩子連舞蹈基礎都沒有,但在調皮的年紀里,每天認真反復練習著想通的動作,無論是專注力還是學習勁頭,都讓張馨予感受到了孩子們對舞蹈的渴望。
支教的最后一天,是孩子們的匯報演出。他們像小藝術家一樣,自信地站在臺上表演,讓支教服務團的師生欣慰不已。節目演出后,兩個孩子攔住了田逸涵:“老師,這個送給你!”一塊塊餅干和幾張粘貼出現在田逸涵的手中,“老師,你們什么時候還來?”孩子們稚嫩的樣子,讓支教團的成員們不禁淚目。
“以夢想的名義”美育支教服務一直是延邊大學藝術學院的特色社會實踐活動,有著光榮的歷史傳統?!凹t色精神”理論宣講隊深入基層一線,投身服務家鄉、服務人民的行列中;“紅色精神”理論宣講隊深入延邊州中小學校、社區、青年之家等地,開展青年理論宣講活動;“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鄭律成音樂研究實踐隊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激發團隊成員的家國情懷;美育支教志愿服務隊深入農村開展紅色文化系列美育教育,讓藝術的種子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傳華夏文化,通古今未來”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隊面向農村未成年人,開展豐富多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普及活動……他們奔波在志愿服務路上的身影,無悔于自己的青春。
編輯:李洪威
審核:趙陽
終審:孫明暉
請輸入驗證碼